◎大變局——中國民間企業的崛起與變革道的單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 的。」與這些常識相對抗,中國則在思想國有與經濟國有的彎路上 走了太久,借用哈耶克的說法,這是一種「致命的自負」——以 爲人爲設計高於自然秩序,計劃優於市場,而實際上,「通往地 獄之路,常由善意鋪設……如果人類放棄自由主義的精神,想憑 著良好的意願,自以爲是地去計劃、設計社會,必將把人類引向 深淵。」「大躍進」和r文革」之災難,實在並非偶然。
盡管對計劃經濟的膜拜和全盤公有的控制經濟,讓中國人吃 夠了苦頭,但計劃經濟思維的消除並非一日之功。「管總比不管 好」的歷史慣性超乎想像。很多人也許不知,從鄧小平1979年 提出「可以搞市場經濟」到1992年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寫進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吿,歷時達13年之 久。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章大幕拉開◎新的涵義,新的意義。他們的熱血、勇氣和創造力,推動著改變 中國、創新中國的歷史大變革,構成了一個民族尋求復興的不間 斷的悲壯歷程。
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中國的悲劇命運得到了根本性 的轉向。對這一轉向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激勵因素,不是空洞的說 敎,而是樸素的常識、制度的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億萬人民的積 極性。制度變遷的方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性演化過 程中,在與外部世界相融合的開放條件下,逐步建立一套可信 賴、可持久的規則,鼓勵財富的創造,讓創造性的知識自由流 動,尊重和保護創造者的權利,推動企業家才能的發揮,吸引更 多的人才去生產他人所需要的商品和I艮務。這種在制度方面逐漸 呈現出來的變化,是「中國的奇蹟」的根源,亦是對中國其他一 切現代化的最有力支撐。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變局——中國民間企業的崛起與變革彩,更添豐實。然而,由於厭惡外來的知識和方法,中國的文明 很少異彩。而由於內部對知識創新缺少激勵,中國的很多發明無 以推廣和延續,反而湮滅無蹤。它們就像一些星散的光點,在時 空中被分割了,離散了,無法延伸,不能複製。學術界對此的一 條解釋是:由於官方不鼓勵異議和新思想的出現,甚至證明傳統 思想有誤的證據也遭到排斥,結果造成知識活動以個人和地域劃 限,傳播不開,中國的科學成就表現出極大的不連貫性。
正是由於對內的專制,對外的封閉,使得中國在世界的領先 位置終於喪失殆盡。借用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經典性評論: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序章大幕拉開◎計,不願改弦易轍;亦不甘屈|_西洋資本主義國家雄厚的經濟 力量之下,因而在反壟斷的孤軍奮鬥之下,導致了周轉不靈的困 境。胡雪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資本家;如果在現代一定會獲得政 府的支持,但當時的當政者並無此種意識。所以他的失敗,可說 是時代的悲劇。」在大廈將傾之時,胡雪巖痛心地說:「我同洋 人『商戰』,朝廷在那裡看熱鬧,甚至還要說冷話、扯後腿,我 這個仗打得過、打不過人家?」不要以爲官方對洋人的屈^就意味著他們會學習洋人,恰恰 相反,他們一直厭惡外來的知識和方法,不管它們多麼有用。17 世紀的一位西方傳敎士在一封信中寫到:「『西』(Western)這 個字很不受歡迎,皇帝布吿裡都是用『新』字。實際上,只有想 蔑視我們的人才用『西』字。」開明的康熙皇帝也吿誡臣民說, 即使西方的東西與我們不同,甚至有所改進,也無什麼新穎之 處,一切數學原理皆源於易經,西方的東西都來自中國。到了乾 隆的時代,1792年,英國派出馬嘎爾尼爲代表的貿易代表團, 希望與中國「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但因爲他不肯行跪拜之禮 而被乾隆拒絕。我天朝「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 無」。48年後,在貿易行不通的地方,終於響起了槍炮之聲。 歷史學家蔣廷黻曾對此評論說,是1840年前我們對人家的不公 正,導致了 1840年之後人家對我們的不公正。
百年國恥,其痛何如!知恥方能後勇!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變局——中國民間企業的崛起與變革壟斷特權,不準民間資本自由進入。例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 國人自己辦的第一個棉紡織廠,由李鴻章批準籌辦。1880年, 李鴻章上奏並經皇帝批準,給予該局十年專利,「十年之內只準 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大淸帝國第一位駐外使節、二 品大員郭嵩燾,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說到:「輪船之爲便利,天下 所共知也……是以十年以前,阻難在士紳;十年以來,阻難專在 官。凡三次呈請……獨不準百姓置造。」第三次郭嵩燾出面籌 辦,已籌資本兩萬餘,這個航運公司還是辦不成!「阻難專在 官」、r獨不準百姓置造」,足可想見民間資本發育環境之艱。
爲了克服「阻難」,中國「發明」了許多變通的民間企業 存在形式。如,「掛靠」(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托庇大家族的農 戶,到延安時期許多人掛'靠黨政機關經商)、「假外資」或「假 合資」(如洋務運動中中國商人附股到外國商人處)、「假國有」 或「假集體」(現在俗稱的「紅帽子」),以規避官方的管制。除 此之外,在「腐化」和r搞掂」管制者方面,中國商人亦表現出 驚人的能耐,是謂「關係之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在對各國政府腐敗指數的統計中指出,中國經濟運行存在著一定 程度的腐敗障礙,其中「企業管理人員花費在政府官員身上的時 間」這一指標,中國和俄羅斯、越南、土耳其等並列在首位。其 實,這種情形早就是「中國之特色」。高陽所著《胡雪巖》,即 是對中國商人輾轉周旋於政府和官員周圍所處境遇的傳神寫照。 胡雪巖聰明絕頂,可說把官場玩得夠轉了,但終究成爲官場鬥爭 的犠牲品。高陽指出:r胡雪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當英國的瓦 特發明蒸汽機,導致工業革命後,手工業之將沒落是時間的問 題。胡雪巖非見不及此,但爲了維護廣大江南農村養蠶人家的生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節資源開發主要任務是負責全流域統一規劃、階段實施目標和方案,以及主體 工程設施建筑和施工標準的制定、監察和管理。
第三,建立長江流域社會防洪建設基金。資金是建立長江防 洪體系和治理流域環境生態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確保資金來 源,需要廣開門路。從江蘇省1998年防洪的經驗看,建立長江流 域社會防洪基金是十分必要的,其作法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銀行和 沿江百姓進行共同集資,集中管理和使用。考慮到長江流域防洪 減災的投人產出效益為1:9,銀行的本息可以通過政府的稅收逐 年償還。此外,還可考慮建立長江流域洪災保險基金體系,以確保 災后賠償和加速災區恢復重建工作。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章長江干流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思路及處理系統,基本杜絕向長江直接排放污水和各類垃圾,還全國一 個“碧水”長江。
政策調整從中國長期治理水患的實踐看,根治水患不僅僅需要一個好 的主導思想,而且還需要一整套治水措施。為此提出下列建議及 對策: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節資源開發積達800萬公頃。
第四,分散經營,流域防洪終難擺脫被動局面。1998年長江 洪水來勢甚猛,所遇之物,無論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無論是中央 的還是地方的,無論是江南省份的還是江北省份的,統統吞噬殆 盡,毫不留情。然而長江流域的防洪建設和環境治理卻反其道而 行之,各自為政、劃地為牢,以致無法在洪水蓄泄分布、防洪標準、 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設上實行統一規劃、有機協調和有效管理。 一方面中下游地區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水利防洪建設,另一方 面上游地區濫伐林木、濫墾坡地以及中游地區圍湖造地,加劇堤壩 承受洪水壓力的風險。這種與流域水文整體變化規律相背的分散 經營方式只能使長江流域防洪工作每每處于被動局面,更談不上 根治水患。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章長江干流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思路土流失面積自50年代的36萬平方公里上升到目前的56萬平方 公里,每年土壤侵蝕量達22.4億噸。與此同時,大規模開展的公 路、鐵路、礦山開采和城鎮建設同樣造成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的加 劇。據統計,長江上游地區每年因開發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 達800平方公里,由此產生近1億噸的泥沙入江。如此大量的生 態環境破壞致使長江由清變濁,目前幾乎達到了“一碗水、半碗泥” 的地步。
第二,圍湖造田,中游地區蓄洪調節能力下降。由于長期大規 模的圍湖造田,中游地區承擔蓄洪重任的8大湖泊面積自1950年 初以來減少了 33%,減少面積達5500多平方公里。其中素有“千 湖之省”美譽之稱的湖北現存湖泊不足400平方公里,“八百里洞 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面積也縮小了 2000平方公里,而鄱陽湖的 面積也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減少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 里。如此大規模的造田運動增大了淤積速度,降低了流域的洪水 “蓄匯”和調節能力,嚴重破壞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河流生態環境,加 劇了水患災害。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節資源開發態體系和空間活動范圍。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和相對穩定 的空間范圍內,上游是整個流域水生系統能量的主要集聚之所,中 游是這種能量的主要釋放之地,而下游則是水生系統能量的最終 平復之處。在外部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流域水生系統 緩慢地向海洋擴展著自己的領地。
開發過程與長江干流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形成過程相比,人類的開發 活動所占的時間比重可以忽略不計,但其影響力卻隨著開發規模 的不斷擴大而迅速增強。應該說,長江干流地區人類的社會開發 活動雖然也經歷了數千年之久,但對全區水生生態環境造成重大 影響的時段僅發生在20世紀以后,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 盡管如此,其影響所及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河流水生生態系 統的能量集聚方式,而且在很大范圍上改變了這種生態系統的能 量消融方式。其結果,干流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得不面臨由此產 生的日趨嚴重的水患和干旱的共同威脅與挑戰。

peinga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